这既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金融风险的易发多发期,对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市场 。这就是金融市场的魅力所在。
然而,正如书中和电影中所揭示的,深知这其中蕴藏巨大风险的人却往往在市场的狂热时期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不得不接受心理医生治疗。本书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则从债券市场的角度,给我们描述了一位冷静思考者的观察美联储加息,平添了市场风险,也激活了地缘政治风险。金融危机后,尽管日本民主党政府试图利用日美金融政策不同步追求日元强势,以确立日元国际地位,但地震危机后,不得不改弦更张,重新追随美国政策。原本,去年底,美联储加息,日央行拓宽渠道,充实政策手段,日元美元汇率本应表现为美元升值日元贬值,但市场无常,偏偏走出了相反的轨迹,预示着猴年的世界经济正面临险象环生的新格局,其背后或反映出日美欧央行的政策博弈。
而在金融政策上,即使在民主党执政的2012年初,日本央行也已经开始尝试量宽政策,初定物价目标。日本如何选择,关乎日美经济势能转换。这使得银行经营表现出明显的需求侧驱动特征,即多数时间以银行自身为本位,采取资本投入、规模扩张、销售主导、利润考核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与中国经济前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奇特的对应。
银行需要对过往简单基于业务本位的条线或矩阵管理进行优化,探索建设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具备灵活机制和协作能力的管理架构,实现对于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协同效应。进入专题: 商业银行 供给侧改革 。帮助个人实现符合区域经济特点、客户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消费金融支持和创业性金融支持。政府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多数体现为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房地产开发融资和流动资金周转需求。
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产业链分工面临调整,新的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点尚待形成。一旦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变化,新的经营环境和客户需求出现时,银行原有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而经营和管理逻辑也必将重构。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经济的变化。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考虑到供给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商业银行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在技术层面,银行需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和商业逻辑革命,全面建设和提升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服务能力。需要在实施中科学决策、系统引导、把握节奏,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
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在发展方向上,总行应集中精力管理中长期策略,以大的政策导向和考核导向引导经营单位,提高决策协调、规划支持、行业和客户研究、金融产品支持能力,在战略性产品和创新商业模式上对前线予以灵活支持。中国制造2025与信息化融合、国家信息化等发展规划的紧密实施,以工业4.0、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商业模式与竞争方式。尽管多家银行提出诸如智慧经营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但并未在整个组织体系中得到真正贯彻。
唯有如此,才能使行业生产关系满足解放生产力的要求,提质增效,充分释放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和企业部门方面,由于要素投入的边际回报仍处于递增阶段,扩大投资规模成为了提高回报、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模式、金融需求都将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三是以规模和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短期业绩提升成为判断经营成败的标尺。
在商业银行原有的需求侧被动经营模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过剩必然导致低效资产过剩,这就要求银行加快调整,及时出清。商业银行正迎来新旧模式的转折点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商业银行既服务于实体经济又依托于实体经济,并伴随经济模式的转型而改变。而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需要推动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使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通过管理效率、经营水平和有效金融供给的提升,产生新的生产力跃升,真正实现对金融新常态的引领。此外,受传统流程和风险管理限制,产品迭代升级的周期缓慢,与客户需求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反差。商业银行旧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建立在追求规模而非追求卓越的逻辑上,对数量的关注超过了对质量的关注。加大对于新兴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助力经济转型,优化资产结构。
建立以客户需求、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为准则的评价机制,营造全员为客户服务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有效降低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经济转型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也为银行变革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道路。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经过筛选的新兴产业,事业部或专营机构可以在充分运用传统银行产品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创新思路,进一步发掘产业链价值和增强客户黏度,发挥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沿着交易链条衔接相邻供应链,升级到产业链金融服务,深刻把握产业链交易行为和盈利模式,以金融工具促进产业链盈利能力优化,帮助产业链提高商业价值。
在2003年到2013年的黄金十年中,银行借力于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红利,完成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造就了与经济增长模式相对应的经营方式。产业融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要求银行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加速从注重单一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和有形服务,向提供适应产业跨界竞争的顾问式、融智式、互联网式的解决方案转变,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客户的全资产负债管理、财富管理、资本运作、创新孵化、产业链组织和交易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咨询与撮合、数据分析、信息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高层次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
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导向、金融模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庞大的资产规模、员工数量和分支机构使得银行组织效率相对低下,对经营活力存在较大的压抑和束缚。二是以产品和业务为中心的组织管理,职能式组织架构占据主体地位。建立在过往全球分工和资源禀赋下,以扩张产能为主要动力的投资拉动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将逐步被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全生产要素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取代。
而客户相对初级的金融需求,通过传统的同质化产品就能够满足。传统模式的终结,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自身的产能出清。
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升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经营理念和文化的转变、产品和服务模式的专业创新、管理和生产组织机制的变革,增加有效的金融产能供给、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并为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产品体系落后于市场需求,以产品为导向的内部分割管理严重,对于客户服务的协同效应不足。
政府部门乐于放大债务拉动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刺激全社会需求扩张。传统商业银行相对保守的文化氛围,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内部创新动力普遍不足。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 当前,支持银行过往发展的各项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对银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再者,是效率提升和模式改变。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了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创造出高度适配的金融供给,提高客户黏性和释放有效需求,提升可持续盈利能力,形成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一是大力矫正过往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扭曲。
过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银行经营模式渐趋式微,新的增长动力和商业模式正在孕育,而问题和矛盾的存在也为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加入WTO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得到极大释放,使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一跃成为世界工厂。
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同质化严重,同时对既定战略缺乏定力,对战略执行缺乏科学支撑体系,管理较为粗放,效率不高。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
在商业模式上,银行应当建立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思路,建设综合金融、产业协作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提供具备行业针对性和客户适配性的高级解决方案,深度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链分工与协作,并通过科技支撑以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五是以传统贷款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风险管理,主动经营风险的理念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